近日,我所科研人员应邀在北京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主办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“长城工程”科技会议生物育种主题大会。
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、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致辞中强调,生物育种在农业领域居核心地位,对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同时指出,我国生物育种创新能力不足,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原创性欠缺,重大新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滞后。
大会执行主席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,我国在水稻等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,并在小麦染色体工程、转基因技术、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但我国种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,研发投入不足,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滞后,导致育种效率较低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,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、王汉中,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在大会上分别做主题报告:“育种5.0 时代展望:智能作物智造”,“鱼类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与种业发展”,“油料作物生物育种发展战略”和“种业创新与农食系统转型”。
与会专家建议,夯实种质资源基础,加大种质资源的搜集、保护、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,深入解析优异种质资源的形成与演化规律,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。深化关键技术攻关,持续推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发展,提高育种效率与准确性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支持头部种子企业整合育种材料、技术、人才等资源,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,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,建立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相互支撑、相互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,形成合力。
我所科研人员参加了“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”专题研讨。提出了构建覆盖不同生态区种质资源鉴定平台、培养热爱种质资源工作的具备多学科知识能力的青年人才、重点支持中国为起源国的种质资源研究等建议,获得与会专家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