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简介
- 最新动态
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建于2011年,由农业农村部投资建设(2011,农科教发【2011】8号)
国拨1250万元,地方配套250万元。主要功能:针对黄淮海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和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、关键环节,瞄准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,以促进大豆产业化、提升大豆科技竞争力为总体目标。实验室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指导下,立足解决黄淮海生产上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,遴选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,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,把人才培养和产业建设相配套,把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观测实验站相联系的建设统筹与协调配合,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、生产服务、对外交流、人才培养和科技普及五位一体的资源共享公共平台。
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,承担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79项)、国家863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、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4550余项。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:
1、鉴定评价出300多份国内外有利用价值的优良资源,创新了100多份育种短缺的优异种质,其中蛋白含量52.99%、水溶性蛋白43.1%、脂肪含量24.11%、对6个SMV株系免疫的优异种质居国际领先水平,创新种质被国内22个省市的50多家育种单位利用。2、发掘定位了大豆优异农艺性状SSR基因位点192个、SNP位点109个;首次检测到大豆百粒重超显性QTL位点qSWT-13-1,并将大豆株高位点qPHT_6_1精细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3.5cM范围内;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完成了通过冀豆17相关三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分析,共得到QTL位点95个,其中76个QTL富集在11个染色体区段中,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,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。3、创建的大豆ms1雄性核不育基因天然种质基因库及其轮回选择技术被国内5080多家科研单位研究利用,并列入“十三五”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大豆学科群重点研究任务。4、开展了大豆育种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应用研究。开发了大豆育种数据管理软件,并探索了利用物联网技术,进行田间试验材料信息的扫码采集。通过数据管理-物联网-数据采集的有效结合,实现了育种试验数据的自动化录入等功能,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。目前该软件正在省内外大豆同行推广应用。5、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冀豆16、冀豆17、冀豆21、冀豆22,冀豆23、冀豆24、冀豆29、冀豆1258、冀黑豆1号等审定品种58个,高产广适大豆冀豆17已通过三次国家审定、三次省级审定,适宜在我国十个省市推广应用,为国家区试历史上唯一平均亩产稳定突破250公斤品种,并创造黄淮海夏播亩产336355.3公斤高产典型。
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,独立完成并获得科技奖励成果7项。其中省部级一等奖6项,三等奖1项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811项、软件著作权4项; 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7项。发表学术论文6682篇,其中SCI收录1723篇,主编著作1部。